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注册
×
“姥姥姥爷牵着我,踏上一趟绿皮火车,自杭州启程,摇晃过二十五小时,直达内蒙古乌兰察布” “火车一路向北,窗外景色从南方的温婉渐变为北方的辽阔” “岁月模糊了记忆的细节,我用想象将它们一一勾勒” 近日,浙江一名初三学生张潇冉以一篇名为《旧轨还乡》的作文火爆全网,这篇仅千余字的文章给读者带来了有如电影画面一般的感受。有人感慨,“这篇作文看着看着眼前全是风景”“句句不提乡愁,句句都是乡愁”,内蒙古文旅更是在之后给张潇冉送上了回信,信中很浪漫地写道“此心安处,是你我笔下永恒的归途”。 这篇《旧轨还乡》到底写了什么呢? 其实,这篇作文很简单,讲述的就是张潇冉乘坐绿皮火车从杭州回老家内蒙古的经历。在她的笔下,孩子悄悄掀起窗帘一角,好奇地看着窗外的风景;爷爷一开始不愿买推销的商品,却因一句“孩子爱吃”而心甘情愿掏了钱;记忆中的故乡“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”;重新运营的列车车厢里“亲切熟悉的方言,和着车轮与铁轨摩擦声,混响成一首怀旧的歌谣”...... 整篇文字的展开也如同作者归乡乘坐的绿皮火车一样,以舒缓平稳的节奏向前行进。这趟列车不仅承载着浓浓的乡愁和乡音,更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与亲情的牵绊。她运用生动的修辞和细致的描摹,将个人经历升华为集体记忆,在读者心中激起跨越时空的情感涟漪。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特质,使得这篇作文超越了单纯的文学表达,成为多元观点与情感的投射场。它不仅引发了一场信息与文化的自主分享浪潮,更在不同群体中激荡出迥异的回响——旅游爱好者将目光投向了乌兰察布的独特风光;当地文旅部门捕捉到了推广地域文化的绝佳契机;教育工作者由此反思程式化写作的局限之面;而广大读者则在字里行间寻回了深藏心底的温暖记忆...... 为什么类似这样的文学作品能够激发起大众的分享欲呢? 从这几方面,我们也许能窥见端倪。 01 好的文学能让人读出自己 音乐作为抽象的艺术形式,以纯粹的声音构建起无限延展的情感空间。它无需语言转译,便能直接叩击心灵——悲怆时可以如泣如诉,激昂处能够气吞山河,温柔时又似春风拂面。 而文学同样具有这种开放性的审美特质。好的文学不是清澈透明的,也不只有一个标准答案,它让每一个读者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、读出自己,它也让每一个读者都能够随着时间、随着阅历、随着各方面的变化而从同一个内容里读出不同的感受。 当我们在《百年孤独》的魔幻叙事中找寻到自己的家庭缩影,在《小王子》的星际漫游里重温起自己的童年时光,这种“于他处遇见自己”的奇妙体验便能催生出强烈的分享欲望,读者既能通过分享完成自我表达,又能在群体共鸣中感受存在价值,这正是文学引发自主传播的内在机制。 02 好的文学让人有情感链接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,都有着难以名状的情感,亲情、爱情、梦想、乡愁,当它们融于文学中时,便有了具体的状态和轮廓,是朱自清笔下的“在晶莹的泪光中,又看见那肥胖的、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”;是罗曼·罗兰 的“你们的理想与热情,是你航行的灵魂的舵和帆”;也是席慕蓉诗中的“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,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”。 优秀的文学作品像精密的情感解码器,通过具象化的生活细节、普世的人生感触或集体记忆符号,激活读者潜意识中封存的情感体验。当文字与个人记忆产生量子纠缠般的链接时,分享就成为了情感宣泄的本能。 03 好的文学让人找到思想的共鸣 好的文学作品,一定具备促使人们进行深入思考的能力,它们更像是一面能映照灵魂的镜子,通过生动的人物和故事,将人类共通的道德追求与精神追求具象化。例如鲁迅的《阿Q正传》,其中未明言的精神胜利法,却能够让每个读者忍不住去比对自己的生活细节,反思其间是否有相似的地方;还有阿尔贝·加缪《西西弗的神话》中“必须想象西西弗是幸福的”这一悖论,也会挑战并重塑着读者对生命意义的理解;再或者是我们熟悉的《论语》,一句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便能让相隔两千年的心灵产生共鸣,找寻到“仁义礼智信善”这些永恒的人性光辉。 人们常说:“若不是疲于奔命,语文本该是最浪漫的学科”。年少时,我们埋头于书山题海,无暇品味文字之美;待到岁月流转,阅历渐丰,方才恍然——原来那些课本里的字字句句,早已道尽人生的百般滋味。如同这篇《旧轨还乡》,我们之所以会情不自禁地分享它,就是因为我们在其中“读出了自己、链接了情感、找到了共鸣”,而这份触动,正是这个时代最珍贵的小确幸。 下附《旧轨还乡》全文 一起来欣赏吧 《旧轨还乡》 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910班 张潇冉 姥姥姥爷牵着我,踏上一趟绿皮火车,自杭州启程,摇晃过二十五小时,直达内蒙古乌兰察布。 这是我儿时归乡的记忆。 火车一路向北,窗外景色从南方的温婉渐变为北方的辽阔。 一切如此美好,甚至车厢内的嘈杂喧嚷都是温情脉脉的。 次日天未亮,我就把额头贴在起雾的玻璃上,守望远方晨光破晓,仿佛那天的朝阳是为了迎接我们的回归而冉冉升起。 然而上小学后,回老家的次数也随之减少,那趟直达的列车也悄然停运。 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,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。 去年,姥爷离世,回老家的频率陡然上升。只是,如今的归乡之路,已成了一场漫长而煎熬的跋涉。 天未破晓便赶往机场焦灼等待,徒增一道行李托运手续,机舱内狭小的空间外加气流的震荡让人难受,机场进出在如迷宫里兜兜转转,而后还有数小时车程,到老家时早已夜幕漆黑。冬夜遇上大雪,路面结冰,行车更是提心吊胆。一路奔波,无暇欣赏窗外风景,更何况飞机窗外除了茫茫云海,再无其他景致。 今年,听闻那趟停运已久的火车重新运营,心中涌起难以言喻的激动。 一个月前,我终于再次踏上这趟魂牵梦萦的火车。 夜幕低垂,火车缓缓启动。车厢里亲切熟悉的方言,和着车轮与铁轨摩擦声,混响成一首怀旧的歌谣。 躺在铺位上,感受到火车的微微颠簸,仿佛躺在大地母亲温柔的摇篮里。只是车厢里的人渐多,似乎已没有以前那般宽敞。 说来也巧,就在我们的铺位下方,有一对老人和他们的孙子,行程与我们完全一致。本就窄小的床铺,挤着爷孙俩,为了让孙子舒适些,爷爷硬是蜷缩在床尾。车厢熄灯后,那孩子总是悄悄掀起窗帘一角,透过缝隙,好奇地窥探着窗外飞逝的风景。 乘务员推着小车,叫卖着各种商品。年轻人大多置之不理,他们便将目标转向了年迈的老人。但无论推销员的言辞多么天花乱坠、充满诱惑,那位爷爷始终不为所动。然而,当推销员随口一句“孩子爱吃”,他就毫不犹豫地掏了钱,一笔莫名其妙的生意就这样心甘情愿地成交了。 看着这一幕,儿时乘火车的记忆又泛上心头。那时的姥姥、姥爷,是否也因为我而傻傻地买下一些推销品?他们是否也会为了让我睡个好觉,而把自己缩在床尾?我是否也曾像那个小孩一样,偷偷掀起窗帘欣赏不断变换的风景?……岁月模糊了记忆的细节,我用想象将它们一一勾勒。 终于,火车抵达老家,见到姥姥的那一刻,心中积攒已久的思念如潮水决堤,夺眶而出……
|